欧美 亚洲 日本-欧美 日韩 成人-欧美 日产 国产动漫-欧美 另类 精品一区视频-99久久精品免费观看国产-99久久精品免费

 

胡兆意——著名的電力專家

   2017-07-24 圖說智能化3710
核心提示:胡兆意,男,1931年冬生,甘肅省隴西縣人,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教授。1955年西北工學院電機工程系畢業,1958年至1960年在蘇聯直流研究院進修,曾任電力部電力科學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電力技術經濟研究所總工程師。
 原標題:建國方略世紀夢 高峽電力助東風

作者:《定西日報》記者——王長華

來源:1、中國報道網——中國報道雜志社唯一官方網站申請特約通訊員

2、定西新聞網: http://www.dingxidaily.com/news/bencandy.php?fid=181&id=56268
 3、中國智能化網http://www.zgznh.com/news/show-852470.html

胡兆意簡介:

胡兆意,男,1931年冬生,甘肅省隴西縣人,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教授。1955年西北工學院電機工程系畢業,1958年至1960年在蘇聯直流研究院進修,曾任電力部電力科學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電力技術經濟研究所總工程師。

長期從事能源與電力技術經濟研究和指導博士、碩士研究生工作,為發展我國電力工程技術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獲國務院特殊津貼。

在中國電力發展規劃、現代決策理論在電力系統中的應用、長江三峽工程綜合經濟研究等領域有深入研究,其中《2000年的中國(能源)》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我國西部能源戰略研究報告》獲水電部科技進步二等獎;《長江三峽工程對國民經濟及長灑流域與三峽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貢獻與影響的研究》獲能源部二等獎。代表著作有《中國電力彈性經濟評價》等,發表論文90余篇,主要有《電力嚴重短缺的成因與緩解對策》《建立電力工業發展宏觀決策指標體系的意見》《電力發展預測決策支持系統》《我國節電戰占略研究》等。

100多年前,孫中山先生在其《建國方略》中,曾輪廓地設想,在長江水系宜昌上游筑大壩,“改良此上游一段,當以水閘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資其水力。”

1956年,毛澤東視察長江水利樞紐時,在《水調歌頭·游泳》里寫道:“截斷巫山云雨,高峽出平湖。”表現了詩人毛澤東浪漫主義的遠景想象。

從新中國成立至今近70年的時間里,中國的電力,從一窮二白的基礎開始,從小到大,由弱到強,直至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電網,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這本身就是一個奇跡!當年,詩人毛澤東在詞作中的瑰麗想象,“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經過電力科學工作者和建設者的努力,已經變為現實!

而已屆耄耋之年的胡兆意先生,就是新中國電力科學從蹣跚起步到走向輝煌這一偉大歷程的參與者和見證者!

撫今追昔,令人感嘆唏噓!

初到三峽

1932年1月,胡兆意出生于甘肅省隴西縣的一戶農民家庭,父親是木匠。多年以后,胡兆意還非常感恩于木匠出身的父親對自己的諄諄教誨。他說,自己今天能夠有點成就,應該歸功于先人的積德。想當年,父親背著工具箱,走南闖北,進百家門,吃千家飯,為十里八鄉的父老鄉親蓋房屋,打家具,積德行善,給兒孫們樹立了一個好榜樣,自己算是沾了父親的光。

7歲那年,胡兆意上了私塾。跟著楊師傅念完《四書》,就轉入文昌宮小學上洋學堂。由于作文還行,就直接插班到四年級。五年級的時候,學堂里開設了歷史、地理、國語等課程。初中期間,他的文理都行,在初三時進入前十名,被保送上了高中。

1951年,胡兆意考入西北工學院電機工程系。在校期間,他于195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5年畢業后,胡兆意被分配到電業管理總局北京電力設計分局電力系統室。不久,北京電力設計分局改名為“北京電力設計分院”。

1956年4月,由北京電力設計分院、西北電業管理局和西北電力設計院抽調人員,參加中央選廠組,去西北為軍工廠選定廠址。胡兆意被單位抽調,成為選廠組成員之一。那時,最好的交通工具就是吉普車。他們先后到蘭州、西寧等地,奔波輾轉,進行選廠。

記得正在青海選廠的時候,工作單位北京電力設計院給他打來電話,讓他立即結束手頭的工作,馬上回京。

他心想,有多么要緊的事?催得這么急?

回到單位,領導告訴他,原來是周恩來總理下的命令,中央要成立長江流域規劃委員會,總理親自掛帥,下設辦公室,主任是林一山。

5月,胡兆意他們到達三峽地區,在宜昌以上的長江沿岸進行實地考察。

7月,由于天氣十分炎熱,考察組上了廬山,占用了一座樓,連續工作兩個月,主要是搜集和整理三峽地區的經濟、水文和氣象資料。

這一年的6月,毛澤東主席由武昌游泳橫渡長江,到達漢口,寫下了那首著名的詞作《水調歌頭·游泳》。他以詩人的浪漫主義想象,聯想到將來,“截斷巫山云雨,高峽出平湖。”

三峽工程,也許就是從那時起,從設想開始,一步一步地變成了現實。

而剛出校門才一年的胡兆意,也許沒有想到,自己的人生軌跡,就是這樣不期然地和偉人的宏偉構想,和新中國電力科學的命運,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

論證三峽工程

三峽水電站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電站,也是中國有史以來建設最大型的工程項目。而由它所引發的移民搬遷、環境等諸多問題,使它從開始籌建的那一刻起,便始終與巨大的爭議相伴。三峽水電站1992年獲得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準建設,1994年正式動工興建,2003年6月1日下午開始蓄水發電,于2009年全部完工,已對防洪、發電和航運起了巨大作用。

“七五攻關子題研究報告”《長江三峽對國民經濟及長江流域與三峽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貢獻與影響的研究》(下文簡稱《研究》),是由能源部電力科學研究院于1990年5月出具的,這個研究項目的負責人就是胡兆意。這時,三峽工程還沒有提交給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表決。由此可見,這份研究報告,對于促進三峽工程的上馬,起到了何等重要的作用。至于這項研究獲得能源部二等獎,那是后來的事。

這份油印的報告,封面上印著“七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的字樣,還標有“內部”二字。翻閱這份研究報告,也許有助于人們更深入地了解三峽工程的建設背景。

《研究》從國家產業政策、社會地區平衡、生態效應等諸方面分析了三峽工程對全國、對長江流域、對三峽地區近期和遠景、直接和間接的貢獻與影響。

根據我國國土利用規劃設想,我國生產力發展的布局將以東部沿海地區和貫穿東西的長江沿岸經濟帶相結合的T字形為主軸線,以聯結重點資源開發區的主要鐵路為二級軸線,構成國土開發利用和經濟建設的基本框架。長江干流將是主軸線上的主動脈,三峽水利樞紐則是主動脈上的關鍵工程。

三峽工程地理位置優越,水陸交通方便,綜合效益顯著,具有開發中部腹地和承東啟西的作用。

三峽工程的首要任務是防洪。長江中游的洪泛區主要包括荊江南北的魚米之鄉,即洞庭湖地區和江漢平原,它們都是全國十大商品糧、棉、油生產基地之一。兩千年來,這兩個地區平均每十年發生一次洪災,大洪災大減產、小洪災小減產。為此,每年都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用于防汛修堤。20世紀以來,長江曾在1931、1935、1954年發生三次大洪水(還不是特大洪水),長江中下游遭災死亡人口分別為14.55萬人,14.2萬人和3.3萬人。1954年受災人口達1888萬人,淹沒耕地4755萬畝,房屋倒塌427萬間,京廣鐵路武漢地段三個月不能正常運行。三峽工程防洪庫容221.5億立方米,它能控制荊江地區的洪水來源95%以上,尚無以三峽工程等效或接近等效的替代方案。三峽工程與上游干支流有關水庫以及與中下游現有堤垸聯合運用,共同發揮其攔洪作用,可以根治荊江地區的洪災威脅。

三峽工程可以緩解全國缺電的嚴重局面。20世紀70——90年代以來,我國長期缺電,但可開發的水能資源居世界第一位,世界各國也大都是開發水電。三峽水電站年發電量1000多億千瓦時,裝機總容量2200萬千瓦,離負荷中心近,經濟效益大,長江三峽以東大型水電站已基本開發。三峽電站是解決我國經濟發達地區最好的水電資源,可為滿足華中、華東電力的需求,為國家調整產業結構和電力工業內部結構做出貢獻。

三峽工程能使長江形成“黃金水道”。三峽樞紐位于宜昌上游40公里處,水庫建成后具有上蓄小調的作用,使川江河段的年通過能力可達到5000萬噸,枯水期下泄流量可由原來的3000立方米每秒增至5000立方米每秒,平均水深可增加0.5——0.7米,若再結合少量的疏深工程,大型船隊可以全年通航,從而形成客、貨運分流的運輸通道。不利因素有二:一是庫尾迴水變動區出淺會影響通航;二是施工期亦將影響通航,但均可以通過采取措施妥善解決。

三峽工程可以促進庫區(川東)經濟振興。三峽庫區四川境內的涪陵與萬縣地區,安置移民的難度很大,但是,也要看到,被淹的土地形成了巨大的水體,除了轉化為價值更高的電能與航運效益外,其廣寬的水域為發展水產養殖提供了條件。在工程建設期的20年內,庫區將估計投入資金110.61億元,這是建國30多年來國家對這一地區投資總和(18億元)的6倍多(實際投入200多億元)。這一巨額投入,將會給庫區經濟帶來活力。耕地銳減,可通過調整農業結構得到補償;通過調整第二、第三產業結構,加快城鎮化進程。

三峽工程對“南水北調”將產生積極作用。三峽工程建成后枯水期下泄流量將不低于5000立方米每秒,是目前枯水流量2700立方米每秒的1.85倍,這對東線引水有利;三峽工程建成后,可承擔中間調峰任務,能允許丹江口水庫逐步地以擔負灌溉和向北調水為主要任務,有利于中線引水;從遠景來看,隨著經濟的發展,丹江口水量經過沿途消耗已不可能有很多水越過黃河北送。三峽工程建成后,則可從水庫或其下游補水,擴大漢江北調水量。

三峽工程可促進科學技術的發展。三峽工程面臨的許多技術關鍵,不僅在中國,甚至在國際上都屬于尖端技術,如泥沙運動規律問題、特大型水輪發電機組、世界上最大的垂直平衡重式升船機、多級雙線船閘等。

另外,三峽工程在促進長江流域平衡發展中,可緩解全流域交通與能源極其緊張的局面,為沿江地區工農業的發展和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創作良好條件;有利于促進生產力的合理配置。

三峽工程對生態環境的有利影響,是指興建工程而引起的生態環境后果,能促進生態良性循環,提高環境質量,提高經濟效益等;不利影響主要是指對自然資源、景觀,物種資源的喪失和破壞,環境質量的降低而引起生態系統的惡性循環,限制或約束人們對資源的利用,降低經濟效益和對人體健康的不利影響等。

三峽工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主要有:庫區氣候變化、水環境變化、泥沙淤積、環境地質、對上、中、下游洪澇產生的影響、對河口生態環境的影響、對庫區陸生動植物的影響、對水生生物及魚類的影響、對庫區土壤與農業生態的影響等;另外,在社會生態環境方面,主要有庫區淹沒、庫區環境容量、發電、航運、人群健康、施工對環境的影響、文物景觀等。

針對以上有利和不利影響,需要進行綜合評價。綜合評價是運用系統分析的方法,對工程生態環境影響的正負效應,以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表格形式,進行全面的綜合與歸納,做出最終評價。

為此,胡兆意帶領研究生們,對工程的自然和社會生態環境影響的利弊初步歸納為46個環境參數,進行綜合評價。結果顯示,正負效應總分為249.5分,其中正效應152分,占60.9%;負效應97.5分,占39.1%,三峽工程生態環境正效應占主導地位。

總之,三峽工程這一重大研究課題,是一個跨行業、多學科、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交叉,技術與經濟相結合,并且體現國家某些經濟政策的課題!這是胡兆意和研究生們共同努力的成果!多年后,每當胡兆意和研究生們回憶起當年論證三峽工程時那緊張的日日夜夜,他們都興奮不已!因為他們夜以繼日的工作,決定了一個舉世矚目的超級工程的命運!

最終得出的結論是:興建三峽工程符合當前國家產業政策的傾斜點;促進生產力合理配置;在眾多的生態效應各因素中,有利因素占主導地位;國力是可以承受的;早建三峽帶有搶時間的現實意義。

以能源促進西部經濟發展

1985年8月5日,由國務院經濟中心、國家計劃經濟中心、中國體制改革研究會、經濟日報社及西部十一省、區聯合發起的“中國西部地區經濟發展討論會”在蘭州召開,中心議題是“中國西部地區的開發與發展”、“全國經濟發展中西部與東部的關系”。

而在此會議之前的5月中旬,水利電力部電力科學研究院就接受委托,進行了“我國西部地區能源開發和利用問題”的調研。胡兆意小組用了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提出了《以能源促進西部經濟發展》的報告。

報告從西部能源特點及現狀出發,根據全國經濟發展對西部能源開發的要求,參考美蘇兩國開發邊遠地區的經驗教訓,對我國西部能源開發目標與實現的策略及措施提出了設想。報告獲得水電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從蘇聯開發東部和美國開發西部來看,他們的經驗教訓值得我國借鑒。蘇美兩國開發各自邊遠地區的共同點是:先行建設鐵路,都從能源開始發展當地經濟,都是從重點地區開發著手,都是重視科研工作,調查研究和規劃工作動手時間早,都是采取靈活多樣的鼓勵開發政策,都發生過農業不協調和生態環境問題。

上述六條經驗中,就能源方面,再進一步分析,有三條共同之處,也值得我們在西部能源建設中借鑒:重視水能的開發利用,能源工業與高耗能工業一起配置,都是擴大電網。

我國西部的自然條件不如美國西部,那里靠近太平洋,海岸線長,氣候濕潤。我國西部除廣西外,沒有出海口,而且西部及北部氣候惡劣,人煙稀少,地質情況復雜,和蘇聯東部有些相似。但我國西部的四川、陜西等靠東的結合地帶,大多人口稠密,經濟文化發達,比蘇聯東部優越。我國已建設了通往西北、西南的鐵路,黃河上游水能開發已取得成績,長江中上游及紅水河流域即將開發,西部各省都有若干個工業雛形,有了再擴大的基地,現在需要我們按對外開放,對內搞活的經濟政策,制定切實可行的西部經濟發展戰略。

我國的西部地區能源還處在開發初期,是解決我國未來能源希望之所在。縱觀西部能源趨勢,把電力發展放在首要位置是有戰略意義的。以電促煤炭開發,促水利水電工程。因為有充裕廉價電力,可加速實現農村電氣化,改善生態環境,吸引能源密集工業發展西部經濟,外送電力,緩和交通壓力,發展西部電力對全國經濟建設有著重要的作用。加強西部電網及與其他地區的聯網建設是緩解全國缺電狀況,實現資源優勢互補的有效手段。聯網效益還有:東西部的時差及負荷結構不同,可取得顯著的錯峰效益;東西部河流來水的豐枯期差異,可取得補償調節的效益;還可以提高供電可靠性,減少停電損失,降低發電成本等。

在“以能源促進西部經濟發展”研究課題中,如何恰當地布局部分高能耗工業?這是課題研究的重點之一。胡兆意他們采用模糊決策的方法,對電解鋁、黑色冶金及重化工(不含石油化工)基地的建立,提出了科學中肯的意見,對我國如何科學合理地布局這些重大工業企業,提供了科學的決策參考。

另外,開發西部能源,進行“西電東送”,興建能源密集型工業,不但可以促進西部地區經濟發展,而且可使東部地區不再發展多的高能耗工業,以緩和東部能源需求,減少煤炭運輸,減輕東部交通運輸的負擔。

另外,在2006年,針對宏觀決策部門及電力行業人士中存在的“電力過剩”論,胡兆意教授非常清醒地提醒:要慎談電力過剩!

在相當長時期內(少則20年),我國的電力供應偏緊是長時間的,而相對平衡寬松則是短時的。這是因為,用電設備容量的增長高于發電設備容量的增長,一次能源和資金長期制約電力供應,電力要消耗巨大的一次能源,建設需要巨大資金。世界銀行在1984年考察中國及發展中國家時,曾提出電力投資應占國民生產總值的2%,而中國則長期徘徊在1.5%左右,巴西、印度等發展中國家在2%以上。世界各國尚未出現電力過剩,我國正處在實現工業化中后期過程,城鎮化及新農村建設的推進,第三產業急待興起,都需要電力的支持,因此,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國電力供應緊張的局面還得維持較長時間。


中國的能源現狀與展望

作為一名長期從事中國能源研究的科學家,胡兆意教授對中國的能源現狀有著全面的認識,他比常人更加清楚,中國能源的“家業”,究竟有多大。

中國能源工業的發展已使能源供需矛盾緩和,中國電力工業的改革;實行“公司化改組、商業化運營、法制化管理”,已取得顯著成績;中國煤炭供應略大于消費;中國石油資源少,工農業及交通運輸業增長快,從1993年開始石油凈進口,進口量逐年增加;中國能源實行開發與節約并重的方針,已取得顯著成效;中國能源系統的科技水平有顯著提高。

中國能源的人均占有水平,不及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能源資源與經濟布局不協調;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給環境造成很大壓力;能源資源利用效率低、產品單耗高。

中國保障能源供應要堅持以電力為中心,以煤炭為基礎,加快石油和天然氣及新能源開發的方針,采用先進技術提高能效和節能,引導能源投資向節能傾斜,改善能源結構,加快水電和天然氣開發,進口石油和天然氣,積極發展核電、煤炭液化和新能源,提高優質能源占終端能源消費的比例,發展潔煤技術,開發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居民消費結構,提供低能耗、少污染的民用商品服務,實行中國能源工業的對外開放(《中國能源的現狀與展望》)。

中國的能源短缺現狀是長期的,這就決定了中國必須走“開發和節約并重”的路子,加快落實“以電力為中心,煤炭為基礎,大力發展水電,積極開發石油和天然氣,積極發展核電”的能源建設,“以電促煤”,“以煤促運”,推行能源、經濟、社會環境決策的一體化。提高發電能源消耗消費比重,加快建設高參數大容量機組,大力發展集中供熱,熱電聯產。推進技術革命,制定節能法規,增強全民節能意識(《我國能源供需特征與節能對策》)。


2050年中國電力發展預測研究

受前能源部計劃司委托,由胡兆意領銜,有電力科學研究院和電力技術經濟研究所人員參加的研究小組,對我國2000——2050年電力發展長期規劃進行了研究,并以此預測電力需求與供應的前景,制定電力發展長期規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目前,信息革命方興未艾,計算機技術有可能產生新的理論、觀念、藝術見解、新的技術進展、新的經濟和政治創見。新的生產體制將職工從工廠和辦公室里解放出來,回到以先進的電子科學為基礎的家庭工業時代,重新突出以家庭作為社會中心的作用,電子家庭的出現給社會帶來更大的穩定,減少和分散了能源需求,減少環境污染,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但是,也應看到,人類社會發展的發展進程不會一帆風順,而將要面臨的困難,莫過于人口、資源與環境限制。

目前世界正面臨著人均資源急劇減少的問題,我國是一個資源大國,但人均占有量很低,將長期面臨人口、資源和環境對于經濟發展的巨大壓力和尖銳的矛盾。

美國物理學家艾默里·洛文斯在其《能源戰略:未來采取的道路》一文中指出:今后世界將依靠改進能源利用效率和可再生能源!反映了人類在謀取促使經濟發展的動力——能源時所面臨的困境!這迫使人們必須改變能源生產與消費方式。世界能源的狀況迫使人們必須改變能源生產的傳統道路,改善能源結構,積極發展多種能源來滿足社會需求。

在各種能源開發中,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燃料電池等新型的分散型電源開發和應用,對于提高能源利用的安全性,在二氧化碳的限制方面,都具有與大型發電系統同等重要的意義。

中國經濟逐漸與國際接軌,長期能源發展戰略必須建立在全球能源以及與能源有關的經濟、環境等問題的廣泛基礎上。

1990年到2020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飛躍時期,2020年以后將逐步過渡到平穩發展時期。預計從九十年代到2020年,電力需求仍將十分旺盛。

因此,中國的能源供應,除了進行煤炭、石油、天然氣、水能、核能以外,還要更加重視新能源的開發利用。

中國三分之二以上的面積屬于太陽能豐富地區。從分布上看,西部和北部的西藏、青海、新疆、寧夏和甘肅等地區太陽能輻射總量較高,四川與貴州最少。在西藏、內蒙、新疆、寧夏等交通不便,常規能源昂貴而太陽能豐富的地區,由于人口分散,用電量有限,建立獨立的太陽能光伏發電站是合理的供電方式。

我國地處季風氣候區,可開發的風能資源,據估計為1.6億千瓦,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段及其島嶼。另外,內蒙和甘肅北部,風能亦較豐富。

中國地熱資源主要分布在西藏、云南和臺灣,全部地熱井泉全年的天然散熱量折合標準煤356萬噸。已查明地熱資源折合煤31.6億噸,遠景資源4480億噸。我國地熱資源以中低溫為主,決定了開發利用的方式以直接利用為主,地熱發電只能在西藏、滇西和川西發展(《2050年中國電力發展預測研究》)。

作為一名電力科研工作者,胡兆意非常明確自己所肩負的時代使命。他認為,基于我國電力工業的發展狀況,現有電力裝置的技術改造是當前迫切需要完成的任務;為保證未來我國電力工業的發展滿足經濟增長的需求,在我國資源相對不足的條件下,以需求側管理為核心的資源優化配置是毋庸置疑的道路,發展新能源將是最終選擇。

一個國家的電氣化程度是其現代化水平高低的標志之一,在我國提供電氣化水平是迫切的任務,以“電力為中心”的能源發展戰略是保證國民經濟發展戰略順利實現的基礎之一。

因此,要大力推廣現代電子技術在技術改造中的應用,提高電廠壽命,提高自動化水平;在電力需求側方面,要重點推廣成熟的節電技術,研究負荷控制技術,加強余熱、余壓發電、熱電聯產及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的研究;大力發展潔凈煤燃燒,積極發展新能源,發展電網技術,拓寬和穩定進口渠道,為中國未來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可靠動力。

作為一名電力科學家,胡兆意密切關注著國家電力科學的發展和世界能源行業的新動向,并為此激動。

2015年9月26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紐約出席聯合國發展峰會并發表題為《謀共同永續發展,做合作共贏伙伴》重要講話時提出,中國倡議探討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推動以清潔和綠色方式滿足全球電力需求。國家電網公司董事長劉振亞稱,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是實現世界能源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是破解化石能源困局的治本之策,也是全球經濟拉動和產業升級的重要抓手,預計到2050年,全球能源互聯網累計投資將超過100萬億美元。

胡兆意謙遜地說,多年來,我研究的是傳統能源,對于風、光、生物能等新能源,我沒有研究,知之不多,認識不夠。但是,讓我欣慰的是,我的學生們中,就有不少研究新能源的,我現在應該向他們學習!還有,對于習近平主席倡議的全球能源互聯網,我也關注得不夠!這是一個新生事物!中國的能源科學研究和建設,也應該對外開放!這是經濟全球化的題內之意!全球能源互聯網的倡議,非常富有遠見卓識!我今后一定要加強這方面的學習!

這位已屆耄耋之年的老科學家,他的事業心永遠是那樣的年輕!

此生只做三件事

已是85歲高齡的胡兆意先生,每年在暑期,都要回到家鄉隴西小住一段時間,一來避暑,二來看望父老鄉親,慰藉一下濃濃的鄉愁。

每天,他仍然堅持著讀書看報的習慣。窗前的書案上,壓著一摞《人民日報》,沙發扶手上擺放著一本《2016世界能源與電力發展狀況分析報告》,由國網能源研究院編著。編寫組組長李瓊慧,就是他的得意門生之一。

說到學生,胡兆意先生馬上就來了精神,他很快就找出一封名單,上面寫著經常聯系的學生的姓名、地址、職務、電話等等。

他謙虛地說,我這輩子,就做了三件事,學科基礎初建成,這是指在他的努力下,中國電力科學有了初步的基礎;三峽論證獻淺見,這是說為三峽工程提供了科學決策的依據;博碩學生成棟梁,是指他帶出了幾十位博士生和碩士生,有的學生現在也開始帶研究生了。

他在詩中寫道:

參與三峽四十春,師生共寫九篇章。決策指標成體系,利害權衡多思量。

屈指算來,從1956年在武漢參加長江規劃開始,一直參與三峽工程,1996年,他還特意去三峽施工現場考察。這期間,他和學生們一共提出了關于三峽工程的九份報告。

令他欣慰的是,這些學生們,繼承了胡兆意先生的“衣缽”,在各自的科研領域,為國家的能源事業,正在貢獻著他們的才智。

現任國務院研究室工交貿易司司長的唐元說,我是胡兆意老師的博士生。從1986年到1989年,在電力科學院胡老師的指導下,完成了博士論文,提出了“電力短缺形勢下電力投資對國民經濟的影響”,對上世紀電力發展提供了決策支持。胡兆意先生是我國動能經濟領域研究的知名學者和開拓者。在我進行博士論文的研究和撰寫期間,他對我嚴格要求,認真傳授知識。他的人品、學識和敬業精神令人敬佩,是我學習的榜樣,讓我終身受益,我始終不忘胡先生的培育之恩。

從國家電網能源研究院副院長崗位上退休的胡兆光,是胡兆意先生的博士研究生。他回憶說,胡兆意先生是我國早期派往蘇聯留學的專家。“文革”以后,是中國電力科學院在全國選取的幾位專家之一。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經濟快速發展,電力短缺非常嚴重。胡兆意先生的許多研究成果、觀點和建議被政府采納,為我國電力發展發揮了巨大作用。他帶領我們參加了三峽水電站的可行性研究,以及許多項目的科學評估。我作為他的博士研究生,也參加了許多課題研究及討論,這也為我在以后的工作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原國網公司政策研究室主任伍萱,現任職于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秘書局。他說,胡兆意先生在學術研究方面有非常高的造詣,在為人處世方面更有非常高的品德,不僅是我的學問導師,而且是我的人生導師,無論是為人還是作風方面,都是我的榜樣。胡老師為人正直正派,個人修養好,經常教導我,無論是做事,還是干工作,都要光明磊落,堂堂正正。我有什么缺點和不足,他都及時指出來,幫助我改正。胡老師雖然平時要求嚴格,但同時也給予我具體的指導,并沒有使我感到很大的壓力。胡老師還是一位嚴謹治學的恩師。他在研究和學習方面要求非常嚴格,喜歡刨根問底,緊扣細節和關鍵環節。時間長了,就幫助我養成了認真細致的工作作風,到現在我還受益匪淺。胡老師不僅對我要求嚴格,自我要求更嚴。我在讀碩士的那段時間(1988——1991年),電腦還不普及,胡老師經常挑燈夜戰,親手撰寫和粘貼重要報告,一連就是好幾天,讓我很受觸動。胡老師還像一位慈父一樣,對我的工作和生活非常關心,經常問寒問暖,請我到他家里改善生活。我讀書期間經常到胡老師家里吃飯,有時候都感覺不好意思。胡老師還經常問我父母、愛人和孩子的情況。我父母對胡老師非常敬重,到現在還經常問起他。我愛人和孩子都對胡老師非常感激。

白江紅,國家電網公司發展策劃部二處處長;

李瓊慧,能源研究院新能源所所長;

……

這樣一位為中國的電力科學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的老科學家,甘為人梯育桃李,默默奉獻幾十春。

為此,他的學長史統朝先生,很是為他抱不平,寫了一首詩感慨道:

南安多名士,唯無胡君名。赫赫三峽績,才能全顯盡。為國立奇功,世人有幾知?(筆者注:隴西在歷史上曾設過南安郡,所以,南安也是隴西的古稱)

但是,胡兆意先生卻不以為然,也寫了一首詩《大可不必》,回應學長:

我本木匠子,手藝伴終生。唯務干實事,何須留虛名。國家待我厚,坦然無他求。學問如海洋,只識點滴痕。豈能與人比,愧對先人魂?

和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一樣,胡兆意先生在過去的特殊年代,也遭遇過不公平的待遇,但他很不愿意回憶,只是在退休后所寫的詩文中,約略窺見那段特殊年代流給他的“印痕”。

如《文革度難關》:“一月工資七十八,五十寄京兒女花,十五郵隴養老父,十三留我生活用”,只因為自小就在窮困生活中長大,經濟窘迫不算啥,最難熬的是天天挨批斗,戴著高帽子游行,沒完沒了。

胡兆意先生回憶說,就連上街游行戴的高帽子,還要他的妻子自己做,原因是妻子知道他的頭大小!

就這樣,他戴著“反動權威”的帽子,掛著“修正主義”的牌子,手提銅鑼自己敲打,還要連聲高喊:“我反動!”

幸運的是,胡兆意還沒有被關進“牛棚”,只是每天必須早起打掃茅坑。這時,有一位善良的工人在暗中勸慰他,來日方長!讓他堅持下去!這讓他感到了人世間的一絲溫暖!

熬過了那一段艱難的歲月,終于盼來了曙光。他寫道:

打倒四人幫,正氣得伸張。平反續黨籍,回京譜新章。科研帶學生,深感知識少。師生相激勵,奮進科技堂。

對于這段不堪回首的歲月,胡兆意先生并不愿意提及。

回憶起自己所走過的路,胡兆意先生說,只有蘇東坡的那首《定風波》,可以說寫出了他的心情: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退休后,胡兆意先生在家鄉隴西蓋起了一座小樓。每天,他“竹杖芒鞋”,聽著院子里的“穿林打葉聲”,還在關心著國家大事!依然不減一位老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

 
0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評論 0
 
更多>同類智能輸送新聞
推薦圖文
推薦智能輸送新聞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怡鵬達  |  聯系方式  |  使用協議  |  版權隱私  |  粵ICP備2023057463號  |  粵ICP備2023057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