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人、房、車、物,是治安管控中的核心要素。當這些治安要素與物聯網相遇,會產生怎樣的化學反應?在中國民營經濟繁榮發展的溫州市,公安機關率先將物聯網技術引入社會治安領域,探索建設“云上公安、在線警務”新體系,初步實現了無盲區布網、非接觸采集、弱人工處理、零感知管控、超視距作戰、云交互服務,有效提升了社會治安的預警預測預防能力,得到了上級領導機關和人民群眾的廣泛好評。今天法制網刊發記者對這一社會治理創新的調查性報道,敬請讀者留意。
□ 法制網記者 王春
E居卡、感知元、安心手環……這些新名詞折射出了溫州物聯網治安管控工作一個怎樣的新局面?
“體制整合、機制磨合、數據匯合、平臺融合、功能聚合。”溫州市委常委、市公安局局長羅杰用五個“合”字,向記者概括了溫州公安適應犯罪形態新變化,以“大數據+”“互聯網+”思維提高公安核心戰斗力的探索與實踐。他說,“云上公安、在線警務”新體系實現了更精準打擊和防范犯罪,提高了公安機關核心戰斗力,實現了社會治安持續好轉。
溫州市掃黑除惡、打擊黃賭成績連續6年列全省第一,打擊侵財犯罪績效連續4年列全省第一,禁毒打處主要指數連續3年居全省第一,2017年綜合考評成績、打擊處理人數均居全省第一,命案破案率、“兩搶”破案率分別達100%、93.38%。
在線警務
走進溫州市公安局基礎管控中心,一塊電子大屏幕矗立正前方,兩排環形辦公桌上,擺放著一排電腦、打印機,十幾位民警目不轉睛地盯著實時數據的動態變化。
溫州市公安局副局長蔣榮國向記者介紹說,“流動人口、出租房和電動車管理,是基礎工作的薄弱環節,也是社會治理中的難題。為了破解制約溫州治安的瓶頸問題,溫州率先在全省構建了基礎管控‘中心大腦’,實行全天候運轉、多要素管控、實戰化研判、動態化預警、扁平化指揮,全面提高了治安管控能力。”
如何為中心大腦植入感知元?
透過大屏幕演示,記者看到,視頻監控、人臉抓拍、物聯網關等,構成了3.3萬余個感應感知終端,以非接觸式采集方式和系統整合,自動化匯聚海量基礎數據進入公安大數據平臺。
“這些感知元,可以實現對人、房、車、物的全息感知。”市公安局基層基礎支隊支隊長方張鋒指著大屏幕各種匯聚的數據解釋說,“中心大腦是龍頭樞紐,牽引著警情、勤務、人員、物品、部位、房屋的在線管控,公安機關的視覺、聽覺和觸覺得到大大延伸。”
“在線管控,讓快速破案成為可能,從接到報警到相繼將兩名故意殺人的犯罪嫌疑人抓獲,僅用了16小時,這種速度放在過去是沒法想象的。”方張鋒向記者講述了一起應用的典型案例:
2016年年底的一個早上,甌海警方接到群眾報警稱在郭溪街道梅嶼村第三小學門口橋東邊綠化帶里面發現一男一女兩具尸體。經初查,死者電動車在案發后被犯罪嫌疑人騎走。
掌握這一線索后,警方立即利用電動車登記備案號,通過在線管控系統和稽查終端對這一電動車進行追蹤,迅速在鹿城區雙嶼街道蒲州街將嫌疑人曹某抓獲,當天22時許,將另一名犯罪嫌疑人鐘某抓獲。經審訊,兩人對犯罪事實供認不諱。
在線警務,還改變了警務工作模式。
鹿城區萬源社區民警宋而立,2015年從機關到社區擔任警長,他告訴記者:“我們每天只要帶上警務通可以直接下社區開展精確管控工作,可以收到基礎管控中心推送的轄區內發案情況、預警處置指令和任務清單,變成路面警務和指尖警務,不用派出所社區來回跑。”
智慧安防
視頻監控、樓宇門禁、車牌識別、人臉抓拍……眼前這番景象,很難將它與治安亂點聯系在一起。
在溫州市龍灣區蒲州街道天鵝湖小區,社區書記方飛良快人快語,邊帶領記者參觀小區的新變化,邊感嘆:“這都歸功于溫州公安推進智慧安防小區創建帶來的大好機遇。”
天鵝湖小區是龍灣區幾個大型老舊開放小區之一,有38幢建筑,102棟單元樓,共計1400多戶,案件一度高發。
智慧安防小區創建過程中,一些居民不理解,認為小區改造費錢費力,一些居民等著看笑話,甚至有居民沖方飛良潑冷水:“我相信你肯定搞不起來,你要搞得起來,我買個豬頭到你家拜年!”
當然,也有人鼓勵方飛良:“方書記,你一定要把這個項目搞好,為我們做個示范,你若在這里都能搞好,哪里還會搞不起來?”
這讓方飛良信心大增,而“貌警官”的支持,更讓他干勁十足。
“貌警官”是蒲州派出所民警王興貌,天鵝湖小區社區民警,從“智慧安防”小區建設規劃、勘點、設計、出方案、籌集資金、開協調會、施工……每一個環節,他都在四方奔走。
個別群眾不理解、不配合的,王興貌就三番五次上門,苦口婆心做好解釋,直至統一絕大多數居民的思想。
小區自去年9月建成全市首批智慧安防小區后,刑事發案數大幅下降,治安案件只有零星報案,刑事和治安立案數與去年同比下降30%以上,這組數據,讓方飛良一度緊皺的眉頭舒展開來。
溫州市公安局基層基礎支隊副支隊長王美寧向記者介紹了智慧安防小區建設的新進展,將引進“社區智能管控服務平臺”,推出“溫州智安”手機App,集成服務居民、社區、警務等一體化便民功能,與智慧城市、城管、綜治等社會管理和民生服務平臺共享共用,真正做到為社區民警減負增效、為社區百姓增添福祉。
目前,溫州已建設109個智慧安防小區,這些小區入室盜竊、兩搶、電動車盜竊等同比下降25%,實現15個小區“零發案”,惠及12.5萬群眾,接下來還要加快推進,為平安溫州建設筑起一道無形的科技“圍墻”,增強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和獲得感。
智能服務
在物聯網智慧安防體驗館,一個白色的展臺上,放了9款手環,形狀大多跟電子表差不多,也有鑰匙扣、皮帶扣式手環;顏色以黑色為主,另外還有兩款紅、藍色的兒童款手環。這是溫州市公安局為防范老人走失,研發了適配不同人群的“安心手環”,免費發放給失智老人群體佩戴。
2014年以來,溫州公安推行物聯網治安管控工作,在電動車在線管控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一次和朋友聚會聊到這個話題時,何金彩的第一反應是,“車子都能找回來,為什么不能應用在人身上?”
在何金彩的建議及提案下,在公安部門的積極推動下,依托物聯網管控網絡為失智老人開放服務,被列入溫州十大民生實事之一。
2016年重陽節首批發放,5000多位老人就收到了這一安心手環。到2017年,全市共計發放手環1.5萬個。
讓何金彩頗有成就感的是,安心手環依托覆蓋全市的物聯網網絡,能夠明確老人去向行蹤。一旦老人走失,家屬向110報警后,基礎管控中心即時將最新去向行蹤告知屬地派出所與老人家屬,實現快速精確查找,目前已累計發放安心手環1.5萬余個,找回走失老人256人,找回率達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