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錫銘先生提出20周年專題
以下截取了部分石錫銘先生在2016年出版的《智能化概念》一書里關于一些熱點問題的思考金句,以饗讀者:智能化概念
1、智能化的終極體現:智能化是仿生學,除了仿人之外,任何生物的優秀的感官、聯絡方式都是所仿的對象。高級智能化的體現:完全實現自主學習、自主識別、自己再造。實現霧控——模糊控制。
2、“人工智能”概念在中國難以落地(1998年10月):對于國際上已經提出的“人工智能”概念,直到1998年,中國根本沒有人注意的原因,很多,可能翻譯不準確。就字面意思理解,提法不對,根本的一條是人工不可能智能,而只有高度智能化的產品,替代人工,這個的核心點是智能化技術的廣泛應用。
3、“+互聯網”概念(2007.10.13):具體到今天技術的應用,就是不斷地通過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系統聯系外界,適應外部環境,方便人們對外界事物的控制,其實就是“+互聯網”。微型空心化的智能化產品,必須和互聯網對接,通過互聯網實現傻瓜化的應用;這就是“+互聯網”。行業需要和外界取得聯系,就得“+互聯網”。“+互聯網”是打破行業壁壘的最佳捷徑;“+互聯網”是智能化實現的一個載體。通過“+互聯網”,跨行業互通互聯,是智能化時代的一個標志。
4、霧控概念(2010年11月9日):實現這種無處不在,觸手可及卻不可及、遠在天邊卻又近在眼前的智能化,是霧控制。霧和云形成原理較為相似,霧與云的區別在于只是出現的位置不同而已,霧是地面上的云,云是天空上的霧。天上的是云計算,靠近人身邊的是霧控制。霧控制是個平臺,是個標準,是一次又一次的系統集成。
5、激情擁抱“工業互聯網” 時代:實現“工業互聯網”,數據集成是焦點。不是不努力,不是不精明,而大的方向,誰看的明白,誰就走得更遠。
6、大力發展智能城市:智能城市必須滿足兩個方面的需求:一是要充滿智慧,這種智慧在各行各業成為一個強大的系統。第二,必須要有發展高科技、應用高科技的綜合能力;只有滿足這兩個需求的城市,才能稱之為智能城市。
7、早點重視手機在智能時代的集成控制作用:當智能化新時代來臨,我們將被各種智能設備和智能機器人所包圍。到那時候,以通訊為單一功能的手機將消失。手機,即手中的機器仍舊存在,但這個機器的功能將是一個集成控制的控制器。即智能化進入到移動控制階段,控制集成化的方向是把手機變成了控制器。
8、智能化和人工智能的關系:智能化和人工智能都是仿生學,人工智能是智能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工智能強調機器仿人,重在通過計算,完成人的某些具體動作或者要求。智能化首先是實現智能的過程,也是仿生學,強調計算之余,重在思維。智能化一旦實現,能像人等動植物那樣思考、思維,也可能在某些方面,超過人的智慧和能力。
9、屋控定義(2013.6.16):屋控是相對于工控——即工業控制而言。狹義的屋控是指現代控制技術在智能家居、智能家電等辦公、住宿為主的環境中的應用,廣義的屋控涵蓋智能家居、智能家電等房屋用的開關、電源、安防門禁、報警器材、通訊、網絡等一系列以人為本的智能產品外,還包括辦公、住房以外的智能交通、智能城市、智能社區等一切與人類吃住行相關的行業產品及技術應用。 屋控最大的特點即產品可能非智能、但應用必須是智能的。隨著國內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屋控是工業控制之后,又一個智能化技術應用、發展的主要市場。
10、阿爾法狗讓智能化一夜之間進入青春騷動期:阿爾法狗打敗人類高手,就是“石氏智能化標準”的第四要素——應用傻瓜化的體現。
11、代替人的機器就是機器人:我們所謂的傳統設備,那個不是在代替人呢。所以,智能化,重在技術和思維。
12、智能機器人小說通過征文比賽初審:我們沒必要崇洋媚外,但就技術的開發,研究、應用,國外的機器人已經真正能夠具備人的部分思維,比起我們今天把別人吃剩的“抓手”、“機械臂”“AGV小車”這些已經存在了五六十年的陳舊技術炒作為“智能機器人”的做法,更加務實。
13、智能機器人老婆市場前景廣闊:“智能機器人媳婦對社會的貢獻是:在解決了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下,多余的三千多萬光棍的基本生理需求,緩解了社會矛盾,滿足了需求,和諧了社會。功在科技,利在千秋。”
14、諸葛亮的機器人:今天的機器人專家,隴西錫銘認為好好的研究一下諸葛亮的機器人,不要再把別人使用了五六十年的機械臂,抓手,運輸小車等當作新技術玩。玩不出花樣,也沒有多大的技術,炒作個概念騙取國家資金,也就兩三年的剩飯而已。
15、高考智能機器人帶來的思考:技術永遠在進步,但隴西錫銘希望,我們的教育素質,不要一直這樣,和股票一樣,跌跌不休,一直熊樣。
16、智能傳感器的定義:智能傳感器就像人體的神經系統,不是單一的產品,而是一個接受、感知、傳導、分析、反饋的大系統,有硬件,也有軟件,包括互聯網。物聯網是智能傳感器最終實現的表現形式之一。
17、物聯網是個偽命題:現在炒作物聯網概念的目的:換個名詞推銷傳感器、控制器等產品。
18、建筑智能化發展過程中的幾個問題:建筑智能化是個過程,而非概念;建筑智能化研討會人員結構的不合理;正確評估現行技術、智能產品的生命周期;正確利用技術,強調以人為本;加強行業溝通、協調多層管理
19、安全:智能家居著陸的硬傷
20、共享單車玩的不是技術:共享單車屢遭暴力破壞給我們的思考:不是技術問題,不是應用問題,而是利用技術,顛覆路權的問題。
21、關注人工智能的風險:要打技術攻防戰,也要制度來規范
編后記:
智能化概念到如今已經炒得火熱,可是卻很少有人真正了解智能化概念,更少人知道這個概念是非常有遠見的石錫銘先生于1998年提出并創辦專業雜志推廣的。
石錫銘先生充滿自信地說:“很多原來以自動化聞名的科技企業,今天順應潮流,把公司名稱變更為含有‘智能’字樣的公司比比皆是,所以我們的前景非常廣闊。如果沒有《機電智能化》這一新鮮傳媒的產生,沒有我這幾個專業媒體的試驗和推廣,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智能化的應用及普及,還得遲上至少十年!”
有人評價石錫銘先生“橫跨文理,博古厚今”,有人寫文章稱之為“喜歡弄點文化的人”,也有人寫文章記錄他“率性而為的創業之道”。真正了解石錫銘先生的人一定知道,他是一個靠實力吃飯,率真坦蕩,有原則重情義,有歷史使命感責任感, “視功名如糞土,看富貴如浮云”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人,更重要的是他是一個非常有思想,有遠見的人。他就像一本厚書,需要詩詞書畫界和智能化界的朋友慢慢研究,仔細品讀;他就如一壺甘香醇厚的好茶,需要詩詞書畫界和智能化界的朋友慢慢品茗;他就如深巷美酒,需要詩詞書畫界和智能化界的朋友聞香一路去探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