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我國正式發布了《中國制造2025》戰略規劃,這標志著我國將全面實施制造強國戰略,正式拉開智能制造產業建設的大幕。通過推行智能制造,將使我國制造業能夠調結構、專方式、提效益,能夠實現批量生產和數字化制造。2017年,我們需要繼續加深對中國制造未來的思考,我們要把制造業變成一個智能的、綠色的、融合的、服務的、超長的制造業。
初衷:讓中國制造業更加聰明
《中國制造2025》戰略規劃發布之后,2016年初工信部便開始抓緊編制的11個配套規劃,包括五大工程落實方案、四大專項規劃和兩個行動計劃,旨在謀劃未來3~5年的智能制造工作。這些規劃都是根據我國的具體國情制定的,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對我國未來的制造業發展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目前,這些規劃都已經開始逐漸實施。這也就是說,我們在研究智能制造的時候,要始終依據我國的實際情況,讓中國的制造業更加的聰明。
未來十年,我國的戰略路徑是什么?其實,這個戰略路徑概括起來就是,我們要把創新作為驅動力,打好堅實的基礎,實現優質制造,同時,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以綠色制造和服務性制造作為側翼。只有這樣,我們就有可能在這十年中,邁出從大到強堅實的一步
路徑:優化制造資源配置
今天的制造,與20年前相比變化很大。無論是產品還是設備,無論是研發還是生產,無論是管理還是服務,企業的各類系統都正在日趨復雜。復雜系統帶來了更多的不確定性。不確定性導致了各種問題,尤其是難以適應今天的客戶化定制需求。
自適應復雜系統內外部的不確定性,根據工況最優化配置制造資源,是衡量一個企業的研發與生產系統是否“智能”的重要標志。這樣來看,智能制造其實就是基于CPS(賽博物理系統)技術構建的數據閉環,以軟件形成的數據自動流動來消除復雜系統的不確定性,在給定的時間、目標場景下,優化配置資源的一種制造范式。智能制造系統將引領企業的制造范式逐漸從現代制造轉向智能制造,以期為企業帶來更高的產品質量、生產效率和客戶體驗滿意度,更低的綜合成本。
機遇:工程機械行業處于底部復蘇期
工信部、財政部聯合印發《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6-2020)》提出,2025年前,推進智能制造實施“兩步走”戰略。國家戰略扶持加上產業自身優化升級發展,給智能制造等新興機械產業帶來利好。再加上經濟回暖大環境因素及行業周期發展輪動等影響,智能制造產業2017年有望迎來較快速發展。
其中,工程機械行業處于底部復蘇期,整體來看,工程機械行業自2016年下半年逐漸進入底部復蘇期,產品銷售雖距歷史高位有明顯差距,但同比出現顯著回升。上半年是工程機械銷售旺季,在銷量回暖趨勢下,各工程機械公司有望奠定全年業績的良好基礎。此外,由于基建投資增長持續及工程機械銷售高峰期產品陸續進入更新換代期,行業溫和復蘇勢頭至少能在上半年得到延續。
問題:創新型人才是最稀缺的資源
智能制造是上下游全覆蓋、全流程定制化的高科技生產方式,把制造業的生產鏈條“重裝升級”,為未來制造業發展樹立了新標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是智能制造的關鍵,創新型人才是最稀缺的資源,他們能夠創造出新產品、新服務或新商業模式,正成為市場的主要支配力量。如何供應足量且適宜的人才,滿足大量人才“剛需”,恐怕是最為迫切的難題。
簡單來說,智能制造就是將人、數據和機器連接起來。由此可見,創新型人才是智能制造這個產業鏈條中最為關鍵的一環——智能制造的四大要素之首:智慧的人,互聯網從二維度互聯網世界向三維度虛擬世界演化,最重要的角色是人的智力資源。工信部部長苗圩也曾表示,發展智能制造,要從人才培養、觀念更新、設備進步、工藝提升、網絡配套、環境安全等各方面,實施整體和系統的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