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企業在擴大產能或新建產線時,均會優先使用綜合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和自動化程度較高的生產線,或對其原有生產線進行改造,以替換成本不斷上升的人工。
“只要能用機器,就不用人”已經成為長三角和珠三角制造業企業的共識。比如最近發展火爆的鋰電池行業,國內大多數鋰電池企業之前的產線自動化水平不高,很多生產環節如物料搬運、電芯卷繞、注液和測試等,都還是半自動甚至是手工作業狀態,不符合大批量及高效率生產要求,也不滿足動力鋰電極其嚴格的安全標準。
隨著領導企業如CATL等掌握了動力電池的配方設計、結構設計和制造工藝技術,生產線也逐步從半自動向全自動大規模制造過渡。下一步,提高動力電池的智能制造水平、完善驗證測試方法和標準體系,是我國動力電池行業智能制造發展的關鍵任務,也為無錫先導智能等國內設備企業帶來了更多的機遇。
第二,我國各地政府大力支持自動化以及信息化改造。
各地政府紛紛出臺包括人才引進和項目引導等各項政策,支持智能制造的相關項目。之前在傳統制造業不常見的軟件、物聯網和系統互聯等人才,一方面受“工業4.0”的宣傳感召,另一方面切實也感受到了“中國制造2025”的政策支持,積極投身智能制造領域。此外,智能化改造已經成為部分地方政府大力推進的工程——“機器人產業園”成為珠三角和長三角最炙手可熱的建設項目,產業園將加快產業鏈的集中并形成集聚效應,便于完善配套產業以及引進創業創新人才。
第三,進口替代從愿景走向現實,已成為各類智能產線領域主要成長的推動力量。
2010年以前,中國傳統制造業景氣度較高,外部以及內部需求旺盛,導致資本投入能夠快速實現盈利,從而不重視產品研發和產品線的升級換代。2010年以后,隨著我國內需下滑,同時外需受到東南亞等的新興國家競爭替代,我國傳統制造業景氣度顯著下滑。提高產品質量、提升生產效率、優化生產過程,已經成為制造業的當務之急。比如先導智能的動力鋰電池高速卷繞機,在多年的研發和實戰經歷后已經可以替代國外進口設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而且很多技術都是先導獨有的并申請了發明專利,成為本土技術實現進口替代的優秀代表,并鼓舞著相關同行的進步。
第四,中國從制造大國向“智造強國”轉換的紅利型機會。
2014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超全球總量的20%,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我國已躋身世界制造大國行列,國家對于高端制造業國產化支持力度逐年加大。同時大量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工程師人力資源迅速轉換為知識紅利,支持中國智能制造業迅速發展,逐漸在各細分方向如電動汽車、鋰電、新材料、關鍵產線設備和物聯網等行業,形成廣泛性的“智造強國”的升級機會。
預計到2020年,智能制造裝備產業的銷售收入將超過3萬億元,未來五年的CAGR(億歐注:復合年均增長率)超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