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次的工博會上,不少高校都推出了服務老百姓衣食住行的“智能化”產品,讓我們來看看具體有哪些吧。
“望聞問切”都拿手
外形長得有些像《機器人總動員》里的伊娃,不僅能和患者對話,還能無線診脈,上海中醫藥大學的中醫健康服務機器人“大醫”在現場受到了明星般的待遇。
“大醫”不停變換著笑臉向大家示意,吸引了不少觀眾嘗鮮,他們在“大醫”的屏幕上進行健康檢測和互動問答等操作,操作完成之后便可以得到一份健康辨識報告,“大醫”會根據問詢者的健康辨識報告給予相應的個人保健方案。
據楊華元教授介紹,“大醫”最重要的功能就是通過人機互動對用戶進行中醫健康辨識和健康管理,通過人機對話窗口及多種外置的無線健康辨識儀器進行健康辨識,收集血壓、脈診和舌診等信息及相關基礎健康數據,進行個體化的健康管理。“大醫”對采集的數據進行分析,給用戶提供一份基于中醫九種體質的詳細健康辨識報告,為用戶提供個性的保健方案。此外,“大醫”還可為用戶提供基于無線藍牙技術的穴位電刺激等,為用戶提供保健服務。“我們還在研究適用于家庭的小型機器人,預計售價3000元左右,不僅具有‘大醫’功能,還能養老看護。”
而上海交大的“心狗”健康-便攜式心電監護儀,利用手機或平板電腦作為心電信號和診斷結果的顯示工具,可以實時測量出心電圖和血壓,還能對十余種心血管疾病進行精確診斷和發病程度打分,并結合專家系統迅速給出就醫和飲食建議。此外,還可通過互聯網云平臺管理用戶病例,便于主治醫生在線查看和咨詢服務。
穿衣,更智能和安全
網上買買買方便快捷,但不合適還得退貨,增添了不少煩惱。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服裝學院科研團隊研發的“服裝智能定制1.0”顛覆了傳統買衣服的方式。
據了解,該系統屬于遠程測量的個性化服裝定制系統,3-5秒自動測體,快速獲取客戶身體尺寸信息,并通過網絡將數據30秒快速傳輸到設計生產中心,移動下單。從量體到拿到實物,最快只需2小時。該系統實現消費者直接面對生產商的定制模式,減少了中間商和上門量體的過程,既節省時間又節省成本,實現一次測量、數次定制的B2B2C模式,顛覆了傳統服裝消費和生產模式。
對于醫生等特殊行業人員來說,防護服安全性能最重要。東華大學研發的神奇醫衛防護材料為人體筑起健康“防護墻”,穿上它,不僅能幫助醫護人員抵擋住血液、酒精、油漬的“進攻”,還能有效抗靜電,防止手術過程中灰塵進入。除了用在手術服防護這一特殊領域,靳教授團隊這一研發成果還“飛入了尋常百姓家”。就拿嬰兒尿褲來說,媽媽們經常發現寶寶用了尿褲發生“紅屁屁”現象,那是因為導流材料不理想,容易讓尿液集中。采用靳教授團隊成果所研制出的嬰兒尿褲則有效避免了這一問題,團隊采用“定向排液+阻尼擴散”的制備技術研發出復合導流材料,用這一材料做出的尿褲對尿液導流和吸收更均勻,尿褲更薄、透氣性更好,有效防止了寶寶“紅屁屁”現象的發生。目前,除了嬰兒尿褲,成果也在成人尿褲的生產中應用。
“黑科技”助力超級工程
中國很多超級工程都運用了被網友稱為“黑科技”的技術,這里面少不了很多高校科研團隊的努力。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橋梁專家葛耀君教授率先研發的保障大跨度橋梁安全的三大原創性核心技術就奪得了此次工博會大會金獎,也是上海高校獲得的最好成績。
據了解,大跨度橋梁建設面臨著可導致結構毀壞的“顫振失穩”、危及行車安全的“渦激共振”與側向大風三大關鍵難關。葛耀君團隊基于我國近10年來55座大跨度橋梁抗風安全的系統研究,成功研發出了極具針對性的“檢修軌道結構、分體箱梁結構和穩定板結構”3項橋梁顫振氣動控制技術、“豎直風障結構、建筑膜結構和導流板結構”3項橋梁渦振氣動控制技術,以及控制橋面側向大風的豎直和水平姿態可變的活動風障氣動控制技術,由此成功解決了我國近年來5座最具抗風挑戰性大跨度橋梁的抗風安全技術難題。
這一重大原創研究成果直接應用于舟山西堠門大橋、東海大橋、上海盧浦大橋、潤揚長江大橋和肇慶西江特大橋等,為我國安全、優質、高效建設大跨度橋梁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助推了現代橋梁技術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