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介紹,目前國外農機產業發展呈現出五大特點,即:生產組織向集團化、信息化、全球化發展;技術創新強度持續加大;技術向高效率、自動化、智能化方向發展;產品開發向著提供系統化綜合解決方案方向發展;信息、航空航天技術等高科技向農機行業移植。而我國作為世界農機制造和使用第一大國,產業集中度低、整體競爭力弱、品種門類少、高端技術匱乏、產品功能亟待完善、整體技術水平低是不爭的事實,特別是在以信息化、智能化為引領的高端技術領域有進一步拉大差距的趨勢。
陳志認為,下一步,我國農機技術要在農機裝備多功能作業性能的穩定性、復雜服役工況的可靠運行、生物活性與生命特征對象精準作業的機構與裝置創制以及過程監測與操控方向等方面實現突破。他向與會者介紹了經過專家學者共同研究制定出的“十三五”期間促進智能農機裝備發展的3個層面、11項重點方向和47項研究任務。
在基礎技術研究層面,要突破土壤植物機器系統應用基礎,在農機作業智能傳感器、智能決策與智能控制、智能服務等技術方面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在關鍵共性技術與重大裝備開發層面,要突破智能設計、作業管理關鍵技術,開發大型與專用拖拉機、田間作業及收獲、設施精細生產等主導產品智能技術與制造質量提升,創立自主的農業智能化裝備技術體系。在典型示范層面,要創制適合我國種植農藝和地域特色的丘陵山區、農產品產地處理等薄弱環節裝備,支撐全程全面機械化發展。為此,設立了11項重點研究方向,即農機作業信息感知與精細生產管控應用基礎研究、農機裝備智能化設計與驗證關鍵技術研究、農機智能作業管理關鍵技術研究、智能農業動力機械研發、高效精準環保多功能農田作業裝備研發、糧食作物高效智能收獲技術裝備研發、經濟作物高效能收獲與智能控制技術裝備研發、設施智能化精細生產技術及裝備研發、農產品產后智能化干制與精細選別技術裝備研發、畜禽與水產品智能化產地處理技術裝備研發與示范、丘陵山區及水田機械化作業技術裝備研發與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