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可以分被動創新和主動創新,有的企業迫于時代的壓力卷入改革的大潮,此之謂被動創新;還有一些企業高瞻遠矚、主動革新,謂之主動創新。各行各業皆如此,照明行業亦不例外。

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燈光工作室主任、總照明設計師鄭見偉

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燈光工作室主任、總照明設計師鄭見偉
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燈光工作室主任、總照明設計師鄭見偉認為,主動創新是推動照明行業發展的核心動力,單單具有傳統的配光、配電能力是不夠的,還要具備互聯、控制的跨界能力。特別是LED的出現,它可以和建筑、矢量空間、甚至人們的感受完美結合在一起,這是傳統照明燈具和照明方式無法達到的效果。LED讓我們步入智能照明時代,照明不再局限于單一的燈具,而是所有的燈具通過互聯系統、控制系統連接在一起。
智能照明的內涵:承載與社會、百姓的溝通
與傳統照明不同,智能照明是互聯控制的整體系統,因而智能照明的發展從根本上改變了照明設計。比如眾人皆知的奧運場館水立方,即是智能照明時代燈光設計的典范之一。
鄭見偉曾出任水立方等2008北京奧林匹克公園中心區夜景照明規劃設計工作,據他介紹,2008年奧運會舉辦之時,水立方大放光彩,然而當時的設計思維是如何將燈具和建筑結合,因而燈光雖然漂亮,但并非智能照明理念的體現。
2013年,“天人合一水立方”新作品推出,水立方的外部結構能呈現出《易經》所描述的天、地、水、火等8種自然現象,更能反映出“喜怒哀樂”等情緒。鄭見偉介紹說,水立方每天從微博、微信等新媒體中采集大量數據,按照愛、喜、怒、欲、悲等進行分類,統計出最具代表性的情緒,以此改變水立方燈光的亮度、色彩、速度、節奏。
“天人合一水立方”五彩斑斕的燈光效果,改變了水立方向來以藍色基調示人的印象,引起國內外媒體的廣泛關注。
“此作品的成功,在于它將我們從狹窄的光的專業領域帶入與社會經濟、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廣闊視野中,反應了大互聯、大互動的轉變。由此,我們可以思考,智能照明的內涵遠非照明這么簡單,它承載著與社會、百姓的溝通互動。”鄭見偉說。
克服觀念阻礙 主動創新是必由之路
隨著社會各界對智能照明的關注度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照明企業或主動或被動的進入這一領域。然而若想在智能照明領域大有作為,展開主動創新必不可缺。
鄭見偉認為,目前制約智能照明發展的最大障礙是觀念,不少照明業內人士對互聯的能力、作用以及互聯和照明的關系缺乏系統認知,因而多數照明企業只能被動創新。“他們發現十個燈泡相連與一個燈泡不同,于是思考如何將十個燈泡連在一起,卻未考慮到一萬個乃至無數個燈泡連在一起的情況。”當前,智能照明的發展需要企業主動創新,鄭見偉相信一些優秀企業會以主動創新的方式推動智能照明進步。
他指出,掌握或創造核心技術、提升燈具控制能力、正確把握互聯對于照明燈具的意義,對照明企業和設計師來說非常重要,“不能因為有智能照明,而不顧照明基本的手法,那樣就喪失了照明的本質。”
從行業角度講,優秀的照明企業主動創新可以推動智能照明發展。鄭見偉表示,企業需要提高對外互動的能力、燈具本身的受控能力,以及挖掘系統的控制能力。這些投入非常巨大,甚至需要企業通過并購的方式拓寬自己的邊界。
“智能照明牽涉方面很多,包括照明、互聯技術,最近比較有趣的是數據可視化技術。在每個環節上都應該有很高的品質,這樣才能把整體做好。”鄭見偉說。